
深圳诚品书店招聘


北师大校内最大的书店即将关店,人们真的不再看实体书了吗?
我是老师,不懂数据,只来谈谈感受。
书店本身不好运营,很多书店都面临着难以维持的境地。因此,顺势而为的摇身一变,书店开始卖起了咖啡、茶座、甚至食物,成了很多人休闲、聊天的场所。
所以说,现在的书店所承载的功能更加多样了,传统的书店只靠卖书来维持盈利,越来越难。
其次,人们不读书了吗?
说几个朋友吧。
一个做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朋友,每年二十本书还是必保的;
我自己,看情况,平常可能两个月读完一本,寒暑假会多一些,但是有些专业书是经常要翻阅的。
这家书店我逛了两三回,还买过不少书呢,记得老板是个岁数很大的阿姨。这个二书店有很多经典的老书,印象中里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的老书不少,很超值,有一回买了一箱书,找地方发快递花了100多。
书店开不下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以写上几本书了。这种情况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十多年前,开一个家规模大一点的书店想赚钱就越来越困难。大多数书店主要利润来源教辅书和教材上,这是刚需,你要是有机会去书籍批发市场,就会看到市场中买教辅书和教材的占主流,这类书籍能带来很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其次就是各种畅销书,特别言情***、玄幻***这种以青少年为主的热门***。青少年在买这类书籍的时候不会考虑太多,而且一旦买了一本之后,很容易就会接着买下去,读者群体相对固定。第三类是常见的各种热门畅销书,在新书上市前2、3个月会买的非常好。一旦有爆火电视剧、电影上映时相关***,也能跟风一把,比较好买卖。
但问题在于,中国图书的价格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了,在这多年中整个社会的物价在不断的上涨,中国的图书是世界范围内少数价格特别便宜的国家,而图书这个品类的利润率在这二十多年中,在不断的下降。同时线下书店,还面临着当当、京东、亚马逊这类线上书店的直接竞争,书的品类更全,价格更便宜,经常打折,还能直接送货到家。
开一个书店时,除非象新店书店那样房子全部是自家的,否则就会面临每年的房租不断上涨,书店各种运营成本也会每年不断的上涨,象人员工资、各种费用越来越高,而书店本身要只靠买书,利润一直快速下降。早在将近二十年前,书店就面临这个问题,导致整个书店行业开始大规模倒闭。简单来说,开书店的利润还不如把这个房子租给其它人做餐饮、服装店或***场所赚钱。看过一份线下书店行业的统计数据,从2002到2012基本是每年10%的速度倒闭。但这个趋势在2013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后,开始悄然回暖。
有不少书店开始向台湾诚品书店学习,有了西西弗、广州的方所、上海的钟书阁这类新式书店,把书店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探索,重新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北师大最大的书店即将关店”——打了谁的脸,这表面上看是实体店和网店的二选一,其实背后折射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了,所谓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这一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早已经存在了,倒也不必大惊小怪了。可是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竟然蔓延到了高等学府,而且竟然还是国内名气不小的北京师范大学这等高校,就让人吃惊的同时也有些不安了。
碎片化阅读的优点:1、信息量大;2、快速、及时;3、交互性强;4、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但碎片化阅读,也有5个弊端:
1、阅读惰性;2、知识体系混乱3、阅读注意力涣散;5、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所以只有纸质阅读( 深度阅读)才能让阅读者获得更多的益处。
但令人痛心的是,最应该深度阅读的大学生也渐渐的滑向了碎片阅读的深渊,更可怕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这所培养教师的高校,最后一块深度阅读的阵地也沦陷了,我不危言耸听,如果教师们都不能养成一个深入阅读的习惯,那么谁来带领孩子们去深入阅读。而所以,请救救孩子们的阅读!
谢谢悟空邀请。实体书店的倒闭比较正常,人们还看实体书,但是不需要到实体书店啦。
我大学的时候去过一家实体书店兼职,不在学校附近,但是现在一直还在开着。
不过,也许不能称之为实体书店啦,它已经转型为半书店、半咖啡的休闲吧。更多的人进去是选择一杯咖啡或者一杯茶,看看书或者看看手机都可以。
在转型的时候,我和老板也聊过,他觉得实体书店受互联网冲击后无法存活,如果不转型,就只能倒闭。目前,转型后生意好很多,不少周边的上班族或者学生都会在里面休息或者看看书。
北师大的墨香书店其实和其他高校周边的书店一样,一直亏损,不是说书店不挣钱,而是他的运营成本太高。在互联网经济,有一个***库+一个电脑,就可以将这些书都给展示出来,相比门店这样的成本很低。
我的家里书柜里经常会添置一些书,但是以专业为主,休闲的不多。有空的时候,也会翻一翻。在我这边,这样的人也很多,实体书的感觉的确比电子版的要好,虽然没有电子版的方便。
其实,墨香书店一样可以网上经营,二手书店更应该提供的是书源信息,而不是现场挑选看书的环境。不管转型到网络经营还是改成休闲吧一样的读书场所,都是很有市场和收益的。
这个问题最好拆分成两个问题回答。
第一,人们真的不看实体书了么?
当然不是,这只是一个有偏见的固有印象。很多数据表明,实体书并没有衰落。去年 10 月的一则报道称,中国纸书已经实现销售册数连续三年 8% 至 10% 的增长。2017年中国的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突破800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4%以上。
人们的阅读意愿也在逐年增长。《亚马逊中国 2017 全民阅读报告》的调查显示,年阅读量在 10 本以上的受访者,从 2016 年的 48% 增长到了 56%。
不仅是中国,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纸质书的销售册数在2016年上升了3.3%,达到6.74亿册,连续第三年实现增长。
诚然,网络阅读电子阅读的增速比实体书更高,但至少几年前的“实体书已死”的预言已经破产了,那些大肆宣传这一预言的纸媒倒是死了不少。
网络阅读没有杀死纸质书,反而有时在“反哺”实体书。近些年一个有趣的新现象是,很多流行的网络文学最后会变成实体书出版,而且往往都是超级畅销书。比如,这些年最火的几套书如《明朝那些事》和《盗墓笔记》等等都是这个套路。这样做的好处是,实体书出版社通过网络的的阅读数据可以预判出这本书的实体销售情况,实现“精准出版”。
第二,人们真的不去书店了么?
不得不说,实体书的销售虽然还在保持可观的增长,但主要的发行购买渠道已经基本专向了当当和京东这样的网络书店。每年如“11.11”这样的网络购物节,实体书仍然是明星尚品,承担了很多电商“引流”和制造话题的重任,可以说,实体书没有衰落,仍然处于公共舆论的聚光灯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ealthskincarebeauty.com/post/19216.html发布于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