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蔡屋围附近美食,深圳蔡屋围附近美食推荐
东门老街这个地名的由来?
东门老街,全称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区,北至立新路,南至深南路,东到东门中路,西至新园路,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古代深圳的根,在南头老城;而近代深圳的根,则在“深圳墟”。
这个“深圳墟”,就是俗称的“东门老街”。东门老街,真实地记录着深圳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东门商业街是现代化深圳的历史阶段见证,是深圳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圳人的根。
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名为“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 根据清康熙勒文谟《新安县志》,“深圳墟”是对深圳最早的历史记载,1993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
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和左右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
深圳属于客家还是广府?
深圳明清时期属广州府,本地广府讲莞宝片粤语围头话、南头话等,广府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客家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迁来龙岗坪山等地,而1958年前这些地方还属于惠阳管辖,当时宝安县客家还占少数
只见围村讲客语,不曾听有半句白。深圳市区很少人说白话,以普通话为主。但广州中山珠海阳光茂名湛江一带都是以白话为主。至于东莞,有自己的东莞话。深圳围村里的村民都是用客语交流,深圳广府人本来就少,而且多数已经移居香港和海外。现在的深圳市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
早期珠三角沿海既不是广府也不是客家,应该是现在消失了的一族人疍家,也就是艇户,但他们名声不好,也属于真正的社会底层,后来解放后慢慢上岸生活,也融入当地社会,现在很少人自称疍家人了
清代,随着海盗被灭,本地人复村、客家人迁入,使新安县的人口急剧增长。
清代,随着海盗被灭,本地人复村、客家人迁入,使新安县的人口急剧增长。
关于本地人与客家人的迁入,现代日本学者濮川昌久有深刻的体会:
本地人主要从东莞和广州方向迁入新界地区;客家人则从梅县和惠州方向迁入。本地人在宋甚至更早即已到来,早早建立了包括方言习俗的自我认同;客家人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发布开垦奖励政策后才大量迁入的。这些客家人大部分都避开了本地人占据的肥沃平原,定居于山岭地区。嘉庆二十三年(1818),经过一百三十年的休养生息、移民开垦,这一年新安县的人口已达225,***9,其中男丁146,922。女则有79,057。 比照康熙与嘉庆年间编修的两部《新安县志》(嘉庆的新安县志统计广府村庄占七成以上),可以看到在百多年间,新安县人口由2000人急升至近23万。这廿多万人中,既有回流故土的本地人,也有玄烨招徕的新移民。
那年,香港也接收了不少原居梅州、潮州、惠州地区的客家人。同样这些客家人大部分都避开了由锦田邓氏等本地人占据的肥沃平原。
祖辈从宋朝已移居的广府人,一般都会称呼为“本地人”;而从康熙复界开始来到香港的,就习惯称呼他们为“客家人”。客家人较本地人迟来新安、香港,自然失去了挑选土地的机会。而且,他们与世居香港的本地人有着语言上的隔阂,加上他们大多是只身南来,在人数上也不能与这些本地“世家大族”比拟。因此,客家人唯有散居于新界和九龙一带的山区或沿海土地上面。
本地人在宋甚至更早即已到来,早早建立了包括方言习俗的自我认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ealthskincarebeauty.com/post/15794.html发布于 05-18